据目前不知是否可靠的消息透露,这回乡试有近三千多的士子参加。
这是昨日,吕志义几人去文昌殿拜文昌帝君后回来告诉他的,说是听其他州府的学子说的。
听过之后,周青林心绪毫无波动。
没有像前几次那样马上研究起录取比例的事。
更没有担心如果这么多人乡试自己能不能考中。
因为对于参加的人数,他心里早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再说如果学识不扎实,那么就算只有几百士子应试,没本事的依旧会考不中。
何况科举考试中,乡试本就是最难的一环,可以说,相较于举人,考进士似乎还要容易一些。
所以,自古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
是以,虽说进士前途远大于举人,可步入进士前的这个举人门槛却不是一般的难迈过去。
全是因为乡试的取中人数没有定数,和院试府试都有规定的录取名额不同,乡试是视情况而定的。
也就是择优录取。
通俗一点就是,乡试不再搞排排坐吃果果这一套,好的挑完了也就结束了,至于那些微次些的,不要!
决不降低标准。
宁缺毋滥。
就比如崔讲学参加的那次乡试,正榜只取中了四十八人。
而前年周青水考得那次,正榜更是只录取了三十八人。
因为考中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步入仕途了,日后即使考不中进士,也有了当学官、做知县的机会。
而做官不是懂的四书五经,会诗词歌赋就能行的。
一个合格的官员,首先见识得广,其次对事物要有自己理智地、准确地作出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有这样的大前提摆着,那么乡试在选才方面自然就更为苛刻了。
考的内容也和院试、府试有了区别,秀才考的是才学,而考举人却是见识为主,才学为辅。
也就是说想成为举人,要学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中的学问。
这也就解释得通,为什么有好些秀才要出去游学的原因了。
因为到各处走一走,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事物,这样就增加了阅历,阅历增加了见识也就广了。
虽说正榜的录取人数视情况而定,可副榜的人数却是不变的,都是五十人的名额。
虽说副榜算不上举人,但也有一定的待遇,比如上了副榜的学子,就可以直接去有大儒教学的国子监念书。
那里的教学水平,一般的民间小书院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副榜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同一个人累积上了两次副榜的话,那么这人就有了参加春闱的资格了。
刚刚自己在楼下吃中饭时,就听到很多学子说起了上副榜的事,说法众多,褒贬不一,不过大多人觉得副榜就是鸡肋般的存在。
当时吕志义也问过他的看法,想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回答让应进庆一副惊呆了的样子,周青林就忍不住想笑。
他当时说的是:管他什么榜,干就完了!
真是一不留神就把前世的网络用语给嘣出来了。
好在说到一半,自己就立马反应过来,于是急忙半路刹车,咽下了奥利给三个字。
不然人家准以为自己失心疯了。
哈哈哈哈哈。
周青林不知道的是,在不远处的如意客栈里,已经有人在大骂他是失心疯了。
起因还是因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这句诗句。
这几日,这句诗在庆阳府的士子中已经流传开了。
平心而论,这确实是一句好诗,可错就错在,这诗出现的时间不对,更不该出自一名备考乡试的学子口中,这得多狂妄啊。
听听,你们听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人是想说这次乡试他能扶摇直上的意思吗!
一名蓝裳学子气呼呼地说道,手里的折扇摇得唰唰响。
正是,可见此人平日里定也是十分自大,且目中无人惯了的。有人跟着附和。
可人家也有狂妄的资本啊,你没听说他是安州府的小三元吗?
小三元又怎样,当咱们都没见过似的,陈兄不也是小三元吗,可陈兄哪里会如他这般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啊。
哎哟!他这人哪能和陈兄相提并论啊,咱们陈兄虽是小三元,却从来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说是谦谦君子之范都不为过。
对啊,陈兄真可谓是我辈之楷模啊!
是呀是呀!陈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此次应试定能一举得中,位列前茅!
是啊是啊!陈兄满腹经纶、五车腹笥,此次头榜解元非陈兄莫属啊!
听到大家的话,那位叫陈兄的学子满心的喜悦差点没压住,幸而他适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才好险没让自己表露出半分来。
稳了稳激动的心绪,陈时远起身,然后对众人拱手作揖,道:各位学友谬赞了,陈某才疏学浅,哪里配得上满腹经纶四字,至于那得中解元之话就更不必说了,陈某可不敢妄想啊!
众人一听,心中感动非常。
有两人甚至都红了眼眶,心道,陈兄真不愧是谦逊君子啊,有五车腹笥之才,可从不见其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哪是那个叫周青林的能比得上的。
陈兄的才识咱们可是有目共睹的,无须妄自菲薄。
是啊是啊,陈兄你太过自谦了。
陈兄不骄不躁的品格,着实让咱们自惭形秽啊!
是啊是啊!
一时间,大堂内恭维声不断。
陈时远拿袖遮脸,一副受之有愧之样。
对于这些事,周青林自是不知,不过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去搭理。自己在做最后的冲刺呢,哪有时间在意这些啊。
做好了下午份的考题卷,周青林闭眼在椅子上靠了一会儿,这样养神的同时也可以放松一下眼睛。
这几日用眼过度,自己如果不好好调节放松一下的话,说不定马上就成近视眼了。
到时看不清东西可就麻烦了。
话说自己储物仓库里有老花镜、放大镜、太阳镜、望远镜,唯独没有近视眼镜来着。
因为前世,自己的视力可好着呢。
收拾好桌上的笔墨,周青林把书和考题卷放到了书箱里。
已是晚饭时间,他肚子也有些饿了。
晚饭周青林想出去吃,吃了几天的饭菜,他想去面摊吃面了。
顺带再去书肆一趟,家里的考篮太小,所以这次过来时,他没带。
待会儿他得去买一个来。
乡试要考九天,考生们带的东西自然就多了许多,干粮自是不必说,肯定是要带的。
其他像照明的蜡烛、烛台、烛剪、防中暑的药粉、油纸、抹布,以及防蛇虫的药也都得带上。
还有替换的衣裳,这么热的天,出汗肯定是少不了的,虽在考场中洗不了澡,可是三天换一次衣服这种最低要求,周青林肯定会监督自己做到的。
不然他怕自己把自己给熏晕了。
至于水,周青林准备带足第一场考试的用水就可以了。因为九天三场考试,在每场考试结束后,考舍内都会有水供应的。
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还要带一只小油炉进贡院。
这么多天的考试,考生们肯定要解决吃饭问题,虽然有干粮备着,可连着九天都吃干粮的话谁受得住啊。
所以想吃上热乎饭,就只能自己做了。
出了客栈,周青林到路边面摊点了一碗青菜面,大热天的,这样清清淡淡的吃食正合自己的口味。
摆面摊的是一对老夫妻,许是这段时日来吃面的人多,夫妻俩满脸都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