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这咋好意思啊。老卢头推辞着不接。
周青林把篮子放到老卢头手里,笑着说道:这是我小小的一点心意,这几个月还要多谢你们日日帮我拾兜菜叶呢。
周案首这么客气干啥,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接过篮子,老卢头笑得见牙不见眼了。
乖乖,这可都是秀才公亲手做的咸鸡蛋呢。
......
没想到古代书院放假也和现在学校放寒假一样,都布置作业来着,且还有不少呢。
周青林用笔记录好夫子布置的作业后,就收拾起书箱来。
吕志义看着崔夫子安排的年假作业欲哭无泪,要写三十篇不少于一千字的策论。
这也太多了些吧。
话说,这次回去他还要跟表妹成亲来着,正是最繁忙的时候呢,自己哪有这么多时间写文章啊。
应进庆也是,爹娘早就帮他把媳妇找好了,只是他学业繁忙一直没时间来着,于是他爹娘也和吕志义父母一样,就把成亲的日子定在了他们放年假的时候,准备等这次放假回去就拜堂成亲呢。
唉!吕志义和应进庆相互对望了一眼,看来这个假期自己不能好好地陪新婚妻子了。
见他俩这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周青林笑道:咱们年假可是有三十七天时间呢,成亲前你俩可以先每日写上两篇策论,这样就不会仓促了啊。
吕、应二人点头,心道,也只能这样了,反正婚礼上的琐碎事爹娘都已经帮他们安排妥当了,完全不用他俩来操忙,自己只等成亲那日直接去接新娘就行了。
有了应对的法子后,吕志义和应进庆两人也不纠结作业的事了。
接着说起了请周青林喝酒的事来。
周兄,十六那日你可千万要记着来哈,我还等着你帮我迎亲呢。吕志义笑着说道。
应进庆也跟着附和:就是,别忘了还有腊月十八是我成亲的日子,我也等着周兄和我一起去接亲呢,对了,还有吕兄,你也别忘记要过来哈。
知道了知道了,你们的大喜之日我已经都记在心里了。周青林笑着说道。
嘿嘿,这还差不多。吕、应二人顿时眉开眼笑了起来。
昨日他俩就把自己的住址写到纸上递给了周青林,生怕他过来时找不到地儿。
周兄明日不与我们一起回去吗?应进庆问道。
嗯,明日还有好些事情要忙,我准备后日动身,到时得雇上两辆马车才行,不然也装不下这么多只鸡啊。
周青林准备这次把所有的鸡都带回晓金村去。
他家几个闺女一直想在家养好多只鸡想每天都能捡好多鸡蛋来着,这下自己帮她们实现了。
想到自己回到家,几个闺女看到这么多只鸡一副欢呼雀跃的样子。
周青林就觉得这几个月每天喂鸡扫鸡粪都不是事了。
看着吕志义和应进庆对他为什么不就地把鸡卖了,而要特地雇马车带它们回家的事很不理解的样子,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等你们生了娃,当了爹爹,就能体会养娃的乐趣了。
听了周青林的话,吕志义和应进庆两人不免也憧憬起成亲后的日子来。
......
今日才半日就下学了,出了书院后,周青林没有直接回家,此时才过午时,他想去西市看看有没有人拿鸡笼过来卖。
这么多只鸡,这么远的路,要想把这些鸡安稳的带回家,肯定得用鸡笼装上才行。
腊月天冷,许多人挨不住冻,早早就收摊回家去了,是以周青林到了那里时,西市里摆摊的人已经少了好多。
因为空旷,所以周青林随眼一扫,就瞧到有卖鸡笼的摊儿。
他上前看了看,是用竹条编成的,又提起来仔细瞧了瞧,还挺结实的。
那卖鸡笼的老头子套着一身破袄子,冷得瑟瑟发抖的他为了能让大家瞧见自己卖的货,就把摊子摆到了吃风的路口上。
此时见有顾客过来瞧他的鸡笼,那讨好的笑容让脸上的皱纹更显干巴了。
客官,这鸡笼可是我自个儿编的,小老儿我可是多年的篾匠,您瞧瞧,编得可结实了,价钱也不贵,一个只卖四十文。
老头子边说边打开鸡笼上头的盖子,好让周青林瞧清楚里头的纹路,保证没疤没结。
周青林看到摊子上共有六个鸡笼,正好是自己要买的数量,他家有五十八只鸡,几个月养下来,这鸡的个头都大了不少,他准备分六个笼子装着,每个鸡笼放十来着鸡,这样才不会把它们给挤坏了。
于是周青林对老人说道:这几只我全都要了,你能送货上门吗?
老头子一听对方要把他摊位上的鸡笼全买了,简直喜从天降,哎呦哎呦,自己终于不用再在冷风中受罪了,这下过年给孙儿们买肉的钱也有着落了。
老头子忙兴高采烈地说道:能能能,当然能,客官你等我一会儿,我拿绳子把它们串上就跟你走。
说罢,他朝一旁堆放着两大捆柴禾的位置喊了一句:阿聪,快些过来搭把手!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穿着单薄衣裳的小伙子从柴垛后头走了出来。
十四五岁的样子,身上的衣服洗得已经有些发白了,上面还歪七扭八地缝了好几块补丁,再看他脚上,穿着的居然还是透风的草鞋。
周青林心里说不出啥滋味,这么大冷的天,这个半大小子居然穿着单衣在寒风中卖柴,可真不是一般的受罪啊!
正当周青林想问问柴禾怎么卖,自己想买下小伙子的柴,好让他不必在冷风中受冻时,就听到他后背传来小毛孩的啼哭声。
周青林心下大惊,他忙上前查看,就见在小伙子后背的竹篓里,正趴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姑娘呢。
小女孩全身上下包裹着破被絮,这样子倒是不会冷,只是看她不停吸着手指,且脸蛋瘦到脱相的模样,定是饿坏了。
老头子见状,忙开口对周青林说道:这两个孩子也是命苦,去年他们的爹娘上山砍柴时双双掉落了悬崖,被人找到时早就没了气,只留下兄妹三人,现下家里头就靠阿聪和他弟弟阿信撑着,可两人自己都才半大呢,况且还有这么小的妹妹,如今只靠每天卖八文钱一担的柴度日,唉,等落了雪,卖不了柴禾的时候,这日子可咋过啊!
老头子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可惜他家也才将将够吃,唉!自己也帮不了他们啊。
周青林见小伙子把背篓摘了下来,然后抱出哭泣的妹妹哄道:小妹不哭,待哥哥卖了柴禾就给你买馒头吃。
可是那小姑娘定是饿极了,压根不听哥哥的哄,只一个劲地闭眼大嚎。
小伙子无奈,怕冷风吹着妹妹,只得边哄边抱着妹妹又躲回到柴垛后头。
见老头已把鸡笼绑好,周青林对那个叫阿聪的小子说道:挑上你的柴禾跟我走吧,这些我都买了。
说着边直接走在前头带路。
老头子一听,忙开口道:阿聪,快快把木柴挑上,卖了钱就可以给你弟妹买馒头吃了。
小伙子忙把哭着的妹妹放进了背篓,然后又把竹篓背上,接着拿起扁担挑起柴禾就跟在周青林的后头。
那背篓里的小姑娘听到家里的柴有人要后,这下也不哭了。
然后周青林便听到小姑娘边抽咽着嗓子边小声说道:妮妮吃馒头,妮妮吃馒头。
阿聪笑着应答:好,待会儿大哥就给妮妮买馒头吃。
听着兄妹俩的对话,周青林心下有了决定。
到了旺枝巷后,周青林等他们把鸡笼和柴都放到院子里后,便把钱都付给了他们,鸡笼两百四十文,木柴八文。
拿到铜板后,两人就出了院门。
见阿聪一副拿着铜板马上就要跑去给妹妹买馒头的模样,周青林状似刚想起了什么似的喊住了他,说道:见你这单裤单衣的,我这里正巧有一件不穿的旧棉袄,就送与你穿吧。
听到周青林的话后,阿聪一时有些激动,老头子见了,忙推着他说道:愣着干嘛,还不快点磕头多谢好心人来着,有了棉袄穿,你就不用再受冻了。
阿聪一听,当下准备跪下磕头,周青林拦住了他,让小伙子跟着自己进了屋。
然后让他在堂屋等着,自己则从房里找出了一件八成新的棉袄来。
前段时间他画画的时候,不小心在右袖口染上了一大块墨迹,这种棉料沾上墨汁后哪里还能洗得掉啊,所以这衣服自然就穿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