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的操作,账册的存取功能已经被他运用得得心应手了。
每次采购回来的物品,周青林都会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摆放到储物空间的每一个小仓库里。
食品,日用品,药品.....
经过十几年的填充,如今这本账册都记录得满满当当的了。
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罗列着各种酒,白的、红的,具体有多少瓶他也没盘点过。
都是他以前出差时从各地搜罗来的。
其实周青林本人并不喜欢喝酒,收藏这些纯粹是个人爱好而已。
再用意念打开第二页,这里则记录着各式布料。
提花织绸二十匹、印花丝绸二十匹、桑蚕丝十匹,这些都是去苏州旅游那年买的。
因为买得多,他是直接去丝织厂拿的批发价。
为了掩人耳目,他还特地租了一间临时小仓库,然后让厂家把他买的绸布送到仓库里,接着他再把它们一一都移进了储物空间里。
神不知鬼不觉地。
后来他又如法炮制地购进一大批素色细棉布和印花棉布。
还有到新疆旅游时购买的两大包压得实实的未脱籽棉花,一包足有两百多斤。
在来养老院之前,周青林把家中收藏的几百本书籍也都收到了储物空间里。
许多精致的摆件他也没落下。
还有爷奶过世前留给他的那一对银的龙凤虾须镯,说是留给他们未来孙媳妇的。
在米国访学的那一年,他随大流地学会了用木仓,也购置了许多木仓,周青林特地在储物空间辟出一间小仓库来摆放这QZDY。
木仓对男人有着致命的诱惑,周青林也不例外。
余下的几间小仓库里面堆放的基本都是吃食。
在周青林无意中发现储物空间有永久保鲜功能之后,他就购置了大量的粮油米面,火腿肠和方便面这些必备品自是不能少的。
还有爱吃的水果,就连自己最喜欢啃的旺旺雪饼也买了好多。
其实周青林也不知道哪些才是正确选择,他只是把自己能想到的都买上一些,他也不知这些东西最终能不能派上用场。
但自己是四几年生人,也算是经历过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人。
所以周青林觉得不管走到哪里粮食和盐都是必需品,多储备些肯定是没错的。
他还去乡下农人家里买了几千斤红薯,还有十几麻袋的稻谷和好几十袋玉米。
想着有了这么多吃的,以后自己不论走到哪里都不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了。
之后周青林又陆陆续续地添置了好多药品。
像云南白药、感冒药、消炎药、退烧药、降压药等等,把自己能想到的常用药都买了个遍。
人参他也买了一些,都是直接去参把头家买的。
学院里教阿拉伯语的何教授老家就在吉林那边,由他领着自己去,质量绝对有保证。
参把头家的野山参都是好些年头的,有几颗都已长成人形。
周青林简直是爱不释手,最后他一口气买下十几棵,算是储物空间里最大的一笔开销了。
看着堆得满满的十几个小仓库,周青林不禁感慨,还是人民币最香啊。
虽然自己银行卡上只剩下可怜巴巴的四位数,但周青林却无比地满足。
或许单身狗的安全感就是要靠这些物资来维持的吧。
用意念合上脑海里的账册,周青林只觉眼皮都抬不起来了。
便躺到床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第3章、穿越了
一梦千年
周青林艰难地从炕上坐了起来,用手摸了摸额头,全是汗。
想到梦中的场景,他不禁定了定心神,抬头环顾了一下四周,心下了然,果然这里已不再是安康养老院了。
和当年获得储物空间一样,他的穿越也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这是什么牛逼的人品啊,这中签率也太高了吧。
只是睡了一觉,他就从一个牙齿松动头发稀疏的糟老头子,穿到如今这个年过而立身康体健的古人身上了。
看来自己的坚持没有错,这世上果然是存在平行空间的,只看你自己有没有好运遇上而已。
嘿嘿,周青林心里美得冒泡泡。
忽然他又想到了什么,赶忙闭上眼睛去感受。
果然,他感觉到了,他的储物空间还在,也跟着他一起穿过来了。
哈哈哈,这一切真是太完美了!
只是不知自己原来的那具身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按穿越剧本一贯的套路,他能来到这里,说明那边的他应该已经挂了。
没想到自己居然就在睡梦中离世了,果然单身狗到死都是一个人的事。
周青林叹了口气,好在他这也算是最有福气的死法了。
闭上眼睛,周青林能清晰地感觉到他的脑海里存有一段完整的不属于自己的记忆。
他知道这应该就是这具身体原主的人生。
一个也和他一样叫着周青林的古代人的生平。
和前世孤身一人的他不同,原身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他在家行二,上面有一个哥哥,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原身家境不差,算是晓金村里的富户了。
而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祖父周大有,因为这些家业都是他祖父挣来的。
周大有自小就聪明,能吃苦,脑袋瓜子也比旁的娃儿活络一些。
那时家里生活清苦,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全家都指着老天吃饭,年景好时也只将将混个肚饱,碰到老天爷不赏脸时,就苦不堪言了。
为了不再挨饿,才舞勺之岁的周大有就出门讨生活去了。
当时手中只有九百文钱,一两还不到,这还是爹娘磨不过他,跑遍了四处亲邻,东拼西凑借来的。
虽本钱少了些,可周大有也不泄气,本钱少也有本钱少的营生。
他让他爹给他打了一副担子后,便乐癫癫地做起了走街串巷的货郎生意,卖些针头线脑、帕子荷包、胭脂头油什么的,生意也还不错。
周大有常常会琢磨一些新的点子,时不时去府城进些精致的小物件来卖,新奇的小零嘴也会捎上一些。
且他担子里的头花样式也都是最时兴的,常惹得十里八乡的姑娘小媳妇们每每听到拨浪鼓声,都会急匆匆地往他这边赶。
生怕步子慢了就被旁人抢了先。
这样走街串巷的日子一过就是六年。
等攒够了银两,周大有就跟着熟识的商贩们出远门跑商去了。
学着他们把南边的茶叶和丝绸运到北地贩卖,赚得银钱后再把北地的皮毛和干货贩运到南边来。
常年南北两地来回的奔波,周大有积攒了不少的家业。
后因家中双亲年岁渐大,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周大有收拢了外面的营生,在镇上做起了布匹生意。
他做买卖一向抱诚守真,童叟无欺,没几年功夫布店就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铺面也从刚开始的一间慢慢地扩展到了三家。
当涂镇与广陵相距三百多里,战乱爆发时,镇上许多人家都开始往外逃离,也有死守着家业舍不得离开的。
周大有亦然,家中产业都在这里,贸然离开的话,必然会损失巨大。
虽心有不甘,可他却不敢拿家中的妻儿来冒这个险。
他年轻时因着常年在外跑商难顾及家中,所以膝下子嗣单薄,年近三十才得了一个宝贝儿子,真真是千亩良田一根苗。
儿子成家娶妻之后,儿媳妇给添的两个大胖孙儿周大有可是当宝一样疼着的,看着面前两个粉团似的小人儿,他摇摆不定的心立刻坚定起来,绝对不能留在这里。
这世道一乱,到处都是土匪流民,那些杀人不眨眼的歹人可不会因你是小毛孩就心软,到时真有个好歹,他就追悔莫及了。
钱财虽是个好东西,可在传嗣面前就不值一提。
想通之后,周大有就和儿子开始处置家中产业。
另一边老妻和儿媳妇也开始收拾家中细软,遣散帮佣,把家中的一部分粮食做成容易携带的干粮,剩余的都用马车装上,为求生做足了准备。
此一去难知日后之事,回来不知是何时。
周大有联系了牙行,要出手镇上的铺面和乡下的良田。
因为卖得急,原先能值八两银子一亩的良田,现下只能卖到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