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娘,大哥,大嫂,二哥,二嫂,有件事我想了许久,还是想和你们商量商量。
这话一出,大伙儿都明白了,因为原主每一次说这种开场白,基本上就是缺银子了。
可如今家里实在是拮据,本来说好的木工活儿也没了,肖母不由得看向这个家的一家之主肖爹。
肖爹粗糙的手上拿着旱烟杆,烟杆里面并没有旱烟,日子过得拮据,哪里还有闲散银钱去买旱烟。
说吧。
肖爹笑看过来。
肖乐坐在右边第一个位置,他拢了拢与家人明显不搭的长袖,幽幽叹了口气。
爹,娘,儿子如今已是秀才,有秀才功名在身,家中粮税可免,也是解了家中大急,但
他皱起眉头,接而又是一个长叹,在众人的注视下起身,掀起长袍跪在肖爹和肖母身前。
但儿子有自知之明,怕是要止步于秀才,无缘举人,还请爹娘恕我不上进之罪。
这是什么话?快起来!
肖母赶紧上前去扶他,可肖乐却一脸坚定地抓住她干瘦的手。
娘,这些年为了我念书,家里的日子就没好过,哥哥嫂子们,甚至侄女侄儿们,都一心为我,我若不道出自己天资愚笨无法再考,这心实在是难安啊。
乐哥儿可别这么说。
是啊,能中秀才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是啊是啊。
乐哥儿快起来,咱们有话好好说,慢慢说。
哥哥嫂子们一人一句,被他那话感动得不行。
肖乐却一脸羞愧且坚定地看向肖爹,爹,前些日子,我常与张秀才等人聚首,与他们谈论诗词,才知自己有多愚笨,张秀才中秀才已经十五年,上府城参加了五次举人应试尚不能中,何况是儿子我呢?
原本我不服气,想着自己一定比张秀才强,所以请哥哥嫂子们帮我凑银,一心要去府城寻一举人为师,势必要中举,可昨夜我辗转反侧,一直难以入眠,因为我深知,即便用二十载,我也
他颓败地松开了肖母的手,半垂着头,我考取功名的初衷,本是为了家人能更好的过日子,让后代子孙引以为荣,而不是为了与人争强好胜,害得家人受连累,吃不饱穿不暖,爹,娘,儿子
他几番哽咽,一副不甘承认自己才学不如他人又不得不认命的模样,让家人都惊了。
毕竟在他们记忆中,肖乐一向自傲,哪里有过这种颓败模样。
乐哥儿,肖爹放下旱烟杆,上前扶起他,你先起来。
爹我无颜啊。
肖乐双眼赤红地摇头。
肖母擦了擦眼角的泪,与肖爹一块儿强行把人扶了起来。
你这孩子都在说些什么话,你已经给咱们肖家的列祖列宗长了大脸了!我们肖家宗族虽小,可却因为你在几个村乃至镇都极有面,不管是姑娘还是小子,都有了好归宿,这都是因为咱们肖家,出了一个年纪轻轻的秀才老爷啊。
肖母抓住肖乐的手,声音越发大起来。
是啊。
娘说得没错。
哥嫂们齐齐点头。
无论你想做什么,爹都会赞同你,中举岂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就咱们府城又有多少举人?乐哥儿,你不必如此自责,如你娘所言,你为咱们肖家做得已经足够多了。
若得爹娘之言,我想以自己之力,回报家人这些年为我做的一切,肖乐又对哥嫂们拱手低头道。
哥嫂们吓得不行,赶紧起身,四个人如无措的小鸡仔一般,看向了老母鸡呸老母亲。
肖母夫妇闻言却只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从小儿子念书开始,他们便觉得这孩子离他们似乎越来越远,明明是家人,却总觉得少了几分亲近,如今听了肖乐的这一番话。
他们才知道小儿子把担子挑得有多重,要不说念书难呢,又想起张秀才的处境,二人对视一眼,让孩子们都坐下。
那你可有什么
肖爹的话有些说不出口,一个秀才老爷,做啥活计呢?
我尚在思考之中,肖乐露出一抹笑,充满了轻松与释然,与你们说了这番心理话后,我只觉得满身轻松。
忽然他站了起来,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啊!我要画出来!画出来!
说完便一边哈哈大笑,一边疾步进了他的房间。
众人吓一跳。
肖大哥向来说话没把门,乐、乐哥儿不会疯了吧?
胡说什么呢!
肖爹瞪了他一眼。
就是!大哥怎么能这么说?肖二哥皱起没有,乐哥儿顶多是受了点刺激,可能是被张秀才所刺激了。
那得去寺庙里拜拜。
是啊是啊,求张平安符回来。
两位嫂嫂低头说话。
肖母一拍手,我明儿就去长河山的寺庙求!
肖爹在一旁使劲儿点头,得求!
第191章薄情小叔子
堂屋里发生的事儿,灶房那边三个小的半点不知,一是灶房离堂屋有些远,二是这雨声实在是大得很。
已经十五岁的肖云月样貌与肖大嫂有六分相似,她身量已经高出妹妹一个头了,在村里和她同龄的小姑娘也比她稍微矮半头。
她的个子随了肖大哥。
此时她正手脚麻利地将锅里蒸好的窝窝头端出来,又让烧灶火的肖云行火小一些,再让刚把菜洗好的肖云兰把锅刷干净。
肖大嫂和肖二嫂一边说着话,一边走进灶房时,便看见这一幕。
云月出落得越发好了,肖二嫂瞧着肖云月轻声赞道。
出落得好,也是别家的小媳妇,肖大嫂叹气,她也不是嫌弃女儿,可嫁进肖家这么些年了,除了云月和云兰,她这肚子硬是没有动静。
大嫂
肖二嫂闻言有心劝她几句,可肖大嫂此时根本听不进去,跨进灶房挽起衣袖便帮着孩子们做饭。
堂屋里,肖老大等人也回过刚才肖乐那么操作的神来,此时肖老大正被肖母训话。
云月过两年就可以议亲了,理应在家和云兰好好养着,以后到了婆家才没那么吃亏,下回去地里就别叫云月了。
他们乡下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是这个规矩是建立在家人的呵护之下的。
女子生产就是闯鬼门关,重男轻女的现象实在是普遍,为此在家做姑娘时,把吃的匀给兄弟吃不说,家里地里的活儿也没少做,等到了出嫁的年纪,瘦巴巴地去了婆家。
遇见个好婆婆,那日子还能过得去,养上二两肉,生产时也少吃点亏,可若是遇上些恶婆婆,能好生对儿媳?
怕是还没怀孕,就被折磨得只剩下半条命!
到底是自己身上掉下去的肉,怎么舍得被婆家那么糟践。
于是也不知道从何时起,便有了养闺这一说,意思是自家姑娘在快议亲的前两年,就会在家做些轻巧的活计,不再去地里风吹日晒。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先把身体养好,白白胖胖的出嫁,但是这年代白胖可是富人才有的模样,所以顶多是脸上多点肉。